建材之城讯:
苏南,涵盖南京、镇江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五市。今年5月,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》获批,明确提出到2020年,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,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。站在现代化新起点,怎样引导自主创新,倒逼“苏南制造”转向“苏南创造”?城镇化进入平缓发展期后,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,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?生态治理依然任重道远,如何以绿色发展留住“梦里水乡”?期待苏南区域现代化给出一份美丽答卷。
苏南人的光荣与梦想,在她一年中最具魅力与风采的初夏时节,不期而至。
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,没有向苏南5市提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项目、资金等种种实惠,却赋予了苏南先行先试的全新动力与使命。
苏南人说,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机遇就在眼前,没有理由不牢牢抓住它。
引导自主创新、聚集现代产业
站在现代化新起点,以创新驱动新一轮转型升级,是苏南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
走进苏南,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,每一处都有新的惊奇。
南京江宁,方山脚下,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。一根根不起眼的试管,是这家全球领先的基因合成供应商的产品。
若不是公司CEO、国家“千人计划”领军人才章方良的介绍,隔着玻璃“雾里看花”,哪能想到以毫克为单位的一根试管的身价,竟然抵得上一辆帕萨特轿车。
在苏南城市群,像金斯瑞这样跻身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成长型企业还有很多。立足国际产业分工,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进而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,正成为苏南5市的自觉追求。
当物联网概念刚刚浮出水面,无锡新区已引进多家研发机构;当纳米技术尚是鲜为人知,苏州工业园区已着手打造产业化基地;当3G还未正式商运,南京已启动4G网络“无线谷”……先人一步的苏南人,以不放过任何一次机遇的敏锐,感知新技术革命的律动。
如今,南京的智能电网、镇江的碳纤维、常州的智能制造、无锡的物联网、苏州的纳米和生物医药……风头正劲,苏南5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。
苏南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,与此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、外向型经济得风气之先的两次发展转型相比,已是质的不同。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:如果说,过去苏南是学习,是跟随,是追赶,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;那么,今日苏南正以“舍我其谁”的勇气自信,誓与国际先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苏南对自主创新的执着,是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必然选择。
昆山,江苏的外资高地,因电子制造业集聚,被誉为“世界加工厂”。2008年金融危机,让因出口受阻而忧心的昆山人清醒了。他们拿出20多年前在全国率先自费办开发区的勇气和魄力,积极发展光电、新材料、小核酸等新兴产业,如今昆山高新产业已占规模以上产业的40%。
这是“危中求机”的自觉转型。而清醒过来的远不止是昆山,传统低端产业过重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、资源环境刚性约束,传统要素投入与资源消耗加剧,倒逼“苏南制造”向“苏南创造”转身。
近两年来,苏南研发投入已占到GDP的2.5%,专利授权量占到全国的14%,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。在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区,70%的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中心,企业研发支出占到GDP的2.7%以上。一年前的夏日,“蛟龙号”潜水器从无锡游向深海,创造了世界载人深潜7000米领域的新纪录。
从制造到创造,关键在人才。南京“321计划”、无锡“530计划”、苏州“姑苏人才计划”……苏南各地求贤若渴,打造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智平台,并在创业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“从摇篮到成年”的“保姆式服务”。
7月中旬,在刚刚落幕的苏州“创业周”上,2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,签约400多个项目,多数集中于新兴产业。南京亦有“创洽会”,并推出不仅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保留身份走出校园创业、而且在技术入股和财税支持上力度空前的“科技九条”。
科教资源密集的苏南,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星罗棋布的创业创新产业园区声气相通,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正广泛建立,促使科研能力正加速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。
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,苏南新一轮转型升级,除了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、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,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,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。
近两年来,南京重点打造软件业服务外包,将印度班加罗尔作为赶超目标;苏州则致力现代金融服务,无锡着力发展工业设计,常州力推智能制造设计,镇江着手建设云计算基地……苏南各地现代服务业迅速跟进,既是增长方式的升级,更是发展路径的创新。
“三集中”、“三置换”、“三并轨”
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,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,苏南正在路上
根据“纳瑟姆曲线”所描述的城市化规律,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%时,将进入平缓发展期。目前苏南的城镇化率,已经达到这一临界点。
建材之城是专注于装修,家居,建材,家装等圈子的行业信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等问题,敬请登陆建材之城http://m.jc68.cn/